懶的更新到blogger了

本站2010年10月以後的,都更新到google docs上了:
連結在這裡

2009/12/04

Google也提供DNS了

Google也提供DNS了
http://code.google.com/speed/public-dns/

8.8.8.8
8.8.4.4

還蠻好記的...也許哪天會開始用吧。

2009/10/26

Acer Aspire One 還原

學校有台硬碟式的 Aspire One ...
想要還原...F2 進入設定 , F12 改變關機順序,
結果是按 Alt + F10 可以進入還原。

2009/08/25

VirtualBox 安裝 Win2000

記得以前在舊電腦上裝VirtualBox時(忘了版本),就曾經安裝過win2000,雖然慢,但是有成功。
新電腦上,安裝了VirtualBox 3.0.0版,但是安裝win2000卻一直失敗。
今天重抓了 3.0.4版,發現也是一模一樣,都是灌到同一個地方就當掉重開。

就在某次想重開VirtualBox時,不小心按到差一格的 User manual(English),
啊,手冊,從來就沒仔細看過(因為是英文版),不過,既然都不小心打開了,就查查看吧,
尋找「win2000」...沒查到
尋找「windows 2000」...啊,找到了,還真的有..
11.2.3 Windows 2000 installation failures
大概看了一下,就是我遇到的問題,原因出在win2000的硬碟驅動程式裡,
而且可能是因為我的電腦太快才會遇到這個問題,難怪之前可以正常安裝。
(之前CPU是Intel Celeron 1.7 ,目前是 Intel Quad...四核)
第一次覺得,電腦太快也是一種錯誤 XD

還好解決的方法很解單,只要把虛擬機器裡的硬碟處理速度延遲一下下就可以了,
用安裝目錄裡面的 VBoxManage.exe 即可,
指令:
VBoxManage setextradata VMNAME "VBoxInternal/Devices/piix3ide/0/Config/IRQDelay" 1
其中 VMNAME 就是那個虛擬機器的名稱(例如 WIN2K)
最後的 1 代表讓虛擬的硬碟 delay 1 millisecond
(上面說如果 1 不行,就依自己情況改 1~5 ,自己決定)
這樣速度會變慢,但是灌完後再改回來(設成 0 )就好了

我乾脆就直接設 5 ,再重灌,
果然,可以很明顯感受到變慢了,但總是成功的裝起來了。
--
都什麼年代了還在裝win2000,沒辦法,我就是喜歡玩win2000 ^^

2009/07/28

用netstat查看PID

一直以來都是先開命令提示字元(cmd.exe)再用 netstat -na 在查看網路狀況的,
可是有時查到某奇怪連線時,也不知道是哪個程式在作怪。
今天心血來潮,打了 netstat /? 去查看所有的參數,發現 -o 選項可以顯示出 process ID (PID)。
所以可以用 netstat -nao (或 -no 就好)

可是知道PID有用嗎,Windows XP能查看到什麼PID是什麼程式嗎?
算是可以吧,
先叫出工作管理員(就是按Ctrl + Alt + Del 叫出來的那個,如下圖)
可以看出預設是不顯示PID的。

這時可以可從「檢視」→「選擇欄位」去把PID(程序識別元)打勾(如下圖)。

之後就可以看到PID的欄位了,如此就可以對照出連線的是哪個程式(如下圖)。

不過這樣還是有一些小問題啦,雖然能知道是哪個程式在執行,
可是又不知道該程式的完整路徑,還是有點不方便……

2009/05/16

Excel小計之後....

Excel的小計功能很方便,但最後想把各單位的數據單獨選出時,都覺得很困擾。
因為每次都會選到全部的資料。(複製後,貼上時就嚇一跳...因為所有資料又都出現了)
後來就用 Ctrl 一次選一列,慢慢選取再複製,終於可以,不過太花時間了。

↑上圖不是我想要的,↓下圖才是(只選到可見的儲存格)。

今天發現有方法可以只選取"可見儲存格",這真是太好了。
先把全部資料選取後,按 Ctrl + G (或按 F5),會出現下圖


↑按「特殊(S)」後,會進入下圖↓


↑選擇「可見儲存格(Y)」後再按確定,
就只會選取"可見"的儲存格。之後再複製、貼上,就是我想要的資料了。

看起來選項相當多,還可以只選"公式",應該是很實用的功能。

2009/05/09

用一般帳號執行 tinyproxy

有時想用某地方的資源,可是不在該網域上,
雖可以 ssh 上去,但就是不方便,於是想在那台電腦上架個簡易的 http proxy。
再利用之前的 ssh 穿牆術,應該會很方便吧。

不過沒有 root 權限,找了一下sourceforge的資源,發現有一套 tinyproxy,
看到tiny就很高興,因為總覺得是找對了 ^^
https://www.banu.com/tinyproxy/
下載了tinyproxy-1.6.4.tar.gz
$ tar zxvf  tinyproxy-1.6.4.tar.gz
再進入 tinyproxy-1.6.4 資料匣裡
$ ./configure --prefix=$HOME/.tiny
把安裝目錄設定到家目錄的 .tiny 裡吧 ^^
之後就
$ make
$ make install
就安裝好了。 不是很大的程式,所以過程很快。

進到 ~/.tiny 後會發現有三個資料匣  [etc] [sbin] [share]
主要是去修改 ~/.tiny/etc/tinyproxy/tinyproxy.conf 檔

User 和 Group 我是改成自己的帳號和所屬的群組,不過後來看過 log 檔後,覺得應該不用改...
因為不是用 root 執行,所以它內定就會設定成執行者的 UID/GID

Port 當然改成自己喜歡的 port....原本內定是 8888

DefaultErrorFile 和其他 xxxxFile,都改到家目錄的 .tiny/share/tinyproxy/相對應的檔

Log 檔 和 Pid檔,當然也都指到 .tiny 目錄內。

MaxClients(10),MinSpareServers(1),MaxSpareServers(5),StartServers(2) 也不知調多少好,
反正我都比預設值再調小一點...應該只有我一個人自己用...調太大也無意義。

Allow 當然只開放 127.0.0.1 ,其他都不開...因為我會用穿牆術進來,所以算是本機使用。



執行時,主要是要指定到正確的 tinyproxy.conf 檔..使用 -c 指定 conf 檔
$ ~/.tiny/sbin/tinyproxy -c ~/.tiny/etc/tinyproxy/tinyproxy.conf

結束時,只要查看 pid 檔,去kill掉就好了。

穿牆就用(假設用port 8888)
ssh -fNL 8080:127.0.0.1:8888 myid@target.sshd.site
意思是說,以myid的身份,把本機的 8080 和遠端的 8888 port 建個通道。
而遠端的 8888 其實是 一個 http proxy.....
這就代表,我只要在本機瀏覽器的 proxy 設定為 127.0.0.1 port 8080 ,
實際上就可以用遠端的身份連上該網域的資源了。
(不過tinyproxy只能代理 http,ftp的就不行了 ^^)
--
另外,今天才發現 PuTTY其實也可以設定 tunnels....唉,用了這麼久,今天才發現...





2009/05/06

買了新的電腦

20090505
之前(ASUS準系統, Celeron 1.7)的電腦終於不行了,
訂的新電腦,今天送來了,

ASUS
CPU: core 2 Quad(q8200)
RAM: 2G
HDD: SATA 250G
DVD: SATA DVD RW(有light scribe)
VGA:  nVidia 9400 (512MB)

看看可以用多久...

2009/05/02

魔術方塊的研習

最近參加數學領域的研習,內容有講到魔術方塊的解法,
不過除了第一層....
第二層以後就幾乎都在背公式了 ^^

其實也無妨,反正這個講師的公式量很少了。
放上自己覺得最關鍵的一頁,
目前只要有這一頁我就可以轉六面了。


2009/04/04

借來的數位單眼相機

自己平常都是用便宜的傻瓜相機在拍照,難得有機會借到一台數位單眼來玩,說什麼都要試一下。

那麼就到嘉義公園試拍好了,一直很想試試用大光圈拍出美美的照片,
結果發現我好像拍不出那種效果......光圈不夠大嗎?

忽然發現地上有隻不知道名字的鳥類,好,把鏡頭拉近,拍特寫,
結果拉到極限了,那隻鳥還是小小的......鏡頭不夠長嗎?

看到孔廟,找到一個不錯的景,想整個拍進去,
結果退到沒路了,還是無法全部入鏡......鏡頭不夠廣嗎?

看來,雖然用了數位單眼,但光是一個標準鏡頭,似乎不夠用的樣子
用起來的感覺和一般的數位相機沒兩樣,果然......技術不夠好嗎?

最後,只能對著噴水池玩玩快門先決模式:
1/125
1/10
1/4000
三張的快門由左到右分別為 1/125 , 1/10 , 1/4000,
1/125:普通
1/10:可以看到水滴的軌跡(連續移動呈拋物線)
1/4000:可以比較清楚看到水滴(比較有顆粒狀的感覺)

2009/03/02

想轉出品質好一點的 flv 檔

一直使用 ffmpeg 在轉 flv ,然後把轉完的檔案用 flowplayer 掛在網頁裡,

使用的 DV 拍出來是 720x480 的 mpeg-2 影片,
通常使用的轉檔參數是:
ffmpeg -y -i input.mpg -f flv -r 10 -qscale 10 -s 640x360 -ab 56 -ac 1 -ar 11025 output.flv

可是一直覺得,自己轉的影片,如果想要品質好一點,檔案都超大,
所以後來都是把 frame rate 調到 15 or 10 才覺得檔案大小比較能接受。

但是抓過 youtube上的影片後,都覺得人家轉的檔案大小不會太大,品質又好,
就是不知道那是用什麼軟體,或下什麼參數。

網路上看到有人說可以把影片轉成 mp4(H.264/AAC),然後再把副檔名改成 flv 也是可以播的。
所以當然要試試看,
可是打上:
ffmpeg -y -i input.mpg -vcodec libx264 output.mp4 (這裡的H.264是用 libx264)
結果每打必當...也不是當機啦,就是ffmpeg就馬上出錯停掉。
(我是在 http://ffdshow.faireal.net/mirror/ffmpeg/ 抓的...用的是2008年不知幾月的版本)

後來查到 VirtualDub 好像也可以加 x264 去轉影片,所以就抓下來轉轉看,
VirtualDub(我喜歡用portable的版本):
http://portableapps.com/apps/music_video/virtualdub_portable
另外要安裝x246encoder:
http://sourceforge.net/projects/x264vfw/

隨便開了一個影片來轉,轉成 x264/mp3的avi影片,然後再用ffmpeg去換一個包裝 ^^
ffmpeg -i input.avi -vcodec copy output.mp4
(-acodec 不用設,因為包成 mp4 會自重設成 AAC )
果然把 output.mp4 改名成 output.flv 後,再由flowplayer是可以成功播放的,

好,馬上把DV拍出來的影片拿出來轉.....
不過,結果真令人洩氣,因為VirtualDub 不能開啟我用 DV 拍的 mpeg-2影片...

其實再重新想想,這本來明明就是 ffmpeg 就可以做到的事情,只要把 ffmpeg 搞好不就得了,
可是我又不會在 windows 裡 compile ffmpeg,好吧,那就不在 windows裡做,
正好有一台 ubuntu 8.04 的電腦,就在這上面試好了。
打關鍵字「ubuntu ffmpeg libx264」
果然找到一篇好文章:
http://ubuntuforums.org/showthread.php?t=786095&highlight=libx264
依上面的步驟操作,果然就編譯出一個可以轉 mp4 的 ffmpeg。
(而且上面也有給 two pass 的範例了)
也試轉了幾個檔案,感覺還不錯。

後來,又打了關鍵字「 windows ffmpeg」
又找到了另一個 ffmpeg 的下載點:
http://sourceforge.net/project/showfiles.php?group_id=205275&package_id=248632
而且這次在我的電腦上轉 x264 是正常的......也就是說,
最後等於繞了一大圈又回到windows上來使用了。
不過,感覺還是有學到一點東西 ^^

轉檔指令....之後再補......
不過,把mp4改名成flv,這畢竟不是很好的方法吧(雖然目前可以正常播放)

小小的感想:
1.影音真是很複雜的東西。
2.ffmpeg真是個不錯的軟體。

20090308補充:
啊,還是覺得那一堆參數很不適合一般人使用,
原來有人已經有寫了很方便的介面了,
http://winff.org/ or http://code.google.com/p/winff/
還是這樣比較方便。

20090324補充:
用 ffmpeg 轉出單張照片截圖
ffmpeg -i input.flv -ss 00:00:30 -vframes 1 output.jpg
-ss 00:00:30 從30秒開始 (也可以 -ss 30)
-vframes 1 總共要轉 1 張 ^^

20100930補充:
想從影片檔轉出連續的截圖
ffmpeg.exe -i input.mpg -f image2 -vcodec mjpeg ouput%d.jpg
當然最後可以用 %2d , %3d ....看自己的需求。
一樣可以加入 -ss 或 -t 的參數
也可加入 -r 參數控制 fps

2009/02/09

Game Maker 7

不知道為什麼,對GameMaker蠻感興趣的,也不是真的能寫出什麼遊戲,但就很想玩玩看。
之前也有買過中文版的RPG Maker,不過每次執行時都要放原版光碟,快被煩死了。

前一陣子因為某種原因,知道了有Game Maker 7這個免費的軟體(當然付費的功能會多一些 ^^ )
就下載來試試看,一樣沒做出什麼成品,倒是花了一點時間看了它的 tutorial ,算是練習英文吧。

順便也記錄了一些摘要,就留給自己以後看吧:

http://www.costik.com/nowords.html

A puzzle is static. A game is interactive.
A toy is interactive. But a game has goals.
Stories are linear. Games are not.
Traditional artforms play to a passive audience. Games require active participation.

So What Is a Game?
A game is a form of art in which participants, termed players, make decisions in order to manage resources through game tokens in the pursuit of a goal.


Game Maker 7(http://www.yoyogames.com/)
Note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objects" and "instances" of those objects. An object defines a particular game object with its behavior (that is, reaction to events). Of this object there can be one or more instances in the game. These instances will act according to the defined behavior.

object : 定義object的行為(該object對事件的反應)
instances of those objects : 這些 object 可能會有一個或多個 instance

房間預設值 30(是1秒鐘的意思),所以如果Alerm 設定 50,就等於1又2/3秒

變數是 Case-Sensitive !

每個instances都有的變數:
x : the x-coordinate of the instance
y : the y-coordinate of the instance
hspeed : the horizontal speed (in pixels per step)
vspeed : the vertical speed (in pixels per step)
direction : the current direction of motion in degrees (0-360; 0 is horizontally to the right)
speed : the current speed in this direction
visible : whether the object is visible (1) or invisible (0)
solid : whether the object is solid (1) or not solid (0)
depth : 深度
image_speed : 1(正常動畫播放) 0(停止動畫播放) 1.5(較快) 0.5(較慢)
image_xscale : 水平方向倍率
image_yscale : 垂直方向倍率

全域變數:
score : the current value of the score
lives : the current number of lives
mouse_x : x-position of the mouse
mouse_y : y-position of the mouse
room_speed : current speed of the room (in steps per second)
room_caption : caption shown in the window title
room_width : width of the room in pixels
room_height : height of the room in pixels

(還有很多很多其他的變數,可以在Game Maker 的 Documentation 裡找到)

使用自已的全域變數請以 global. 開頭 (global 加 . )

深度(depth)值愈高的會愈先被畫(也就是在比較低層),即 下層 <-- 高 -- depth -- 低 --> 上層(可以是負值)

Event 在 Other 裡有一個「Animation end」代表動態圖片跑完一輪後就......
可以用 invisible 的事件來控制物件(記得要將這個看不見的東西加入到room裡喔)
要插圖進去有 Draw 的事件...然後再加入 畫圖的 actions

png圖檔存入 Game Maker 的 spirits時,就失去透明度了,Game Maker會用該圖最"左下角"的顏色當成透明色。

2009/02/04

星際譯王英文音標出現亂碼

之前用星際譯王(stardict)時,常常會有英文音標出現亂碼的情形,
其實也一直都不在意,反正也只是在中譯部分。

後來在修改過字型後(改成Tahoma),

竟然就好了。

2009/01/22

在OB2D裡編譯ImageMagick

前一陣子買了一台EeeBox(不含XP的),目前作業系統是安裝 OB2D,
雖然覺得硬碟有點小慢(copy資料時就覺得有點慢...為了省電?),但目前是穩定的運作中。
(uptime 看一下 up 15 days......很少人EeeBox開這麼多天的吧......當server的例外 ^^)

最近正好想安裝phpBB3來玩玩看,下載和安裝還蠻順的。
不過phpBB3可以用到 ImageMagick 來處理圖片,但OB2D裡當然是沒有的,
那就自己抓下來編譯吧。

解開ImageMagick後 ./configure 是正常的
可是 make 後發生錯誤,什麼 /usr/bin/ld cannot find -lperl 之類的,
明明就有安裝 perl 啊,怎麼會沒有 perl 的lib呢...
cd /usr/lib
ls -l | grep perl
發現有 libperl.so.5.8.8 這個檔案,猜測是檔名不對,
那就設個link試試看吧
sudo ln -s libperl.so.5.8.8 libperl.so
果然跟我想得一樣,這樣再 make 就正常了。
--
OB2D:http://b2d.tnc.edu.tw/phpBB2/viewtopic.php?t=2754
phpBB:http://www.phpbb.com/
ImageMagick:http://www.imagemagick.org/

2009/01/19

怎麼好像常會忘記一些指令

好像常會忘記一些指令,雖然不太難,還是抄下來好了:
【windows】
連線網芳
net use X: \\192.168.0.xx\share_name /user:userid

【linux】
連線網芳
smbmount //192.168.0.xx/share_name -o username=userid
(如果正確應該下一行會直接問密碼)

弄一個ramdisk
mkdir /tmp/cache
sudo mount -t tmpfs tmpfs /tmp/cache -o size=xxM
(割一個xxMB的ramdisk到 /tmp/cache )

mount隨身碟(windows xp存完拿到linux用,似乎是utf-8)
sudo mount -t vfat /dev/sdb1 sdb1 -o iocharset=utf8,uid=xxxx,gid=xxxx
(以為會打utf-8 or UTF-8 結果是utf8)

2008/12/07

怎麼會有這麼棒的軟體

網路上亂逛,找到一套叫作 Graphviz 的軟體,
網站:http://www.graphviz.org/
看起來是套流程圖的繪製軟體。

簡單操作後,發現是套功能很強的軟體,
只要簡單寫幾個字,就可以畫出漂亮的流程圖。

範例0:sample0.dot
digraph G {
a -> b -> c;
b -> d -> c;
a -> c;
}

之後執行 dot -Tpng sample0.dot -o sample0.png
(不只dot,也可以用neato ......)
就會產生sample0.png:



範例1:sample1.dot
digraph G {
c[shape=box]; // C的形狀是矩形
a -> b -> c;
b -> d -> c;
a -> {e;f} -> c[style=dotted]; // 可以用{e;f}同時連兩個,樣式都是虛線
edge [color=red]; // 從這裡開始,link線都是紅色
node [shape=box,style=filled,color="0.7 0.1 1.0"]; //從這裡開始,節點都是 矩形 填滿
a -> g;
g [label="OH I am \ng"]; // 是g ,但是label可以被修改
g -> a [label="link label"]; //link的label也是可以設定的
g -> 中文;
中文[fontname="TW-Kai"];
}


之後執行 dot -Tpng sample1.dot -o sample1.png 產生下圖:



範列2:sample2.dot
digraph G {
node [shape=box,fontname="TW-Kai"]
校長 -> {教務處;學務處;輔導處;總務處;人事室;會計室};
教務處 -> {教學組;設備組;註冊組;資訊組};
學務處 -> {訓育組;生教組;衛生組;體育組};
衛生組 -> 健康中心;
輔導處 -> {輔導組;特教組;資料組};
總務處 -> {事務組;出納組;文書組};
會計室 -> 會計佐理員;
}

之後執行 dot -Tpng sample2.dot -o sample2.png 產生下圖:



不只png,它也可以輸出成 gif,svg,.....很多格式,自已試吧。

2008/10/25

用SystemRescueCd製作還原用的DVD

之前寫過硬碟的備份與還原之後,就一直在使用 SystemRescueCd(http://www.sysresccd.org/)。
目前版本到1.1.0了,不過因為之前很多電腦的備份都是用 0.4.0版,所以也還繼續使用這版。

目前比較常用的方式是,用sysresccd開機完機後,再把隨身硬碟接上,mount後開始還原。
其實感覺上也都還好,只是常想,能不能直接製成DVD,把sysresccd和備份image檔一起放到DVD裡,開機後就不用再插入硬碟了。
實際上是可行的,官網也有教了,不過還是應該自己試一次看看。

測試環境:
使用 SystemRescueCd 0.4.0版(systemrescuecd-x86-0.4.0.iso)
作業系統使用 Ubuntu8.04(裡面已經有 growisofs 程式了)
最後沒有直接燒在DVD,而是先做成一個 iso檔。(因為這樣可以拿到別台電腦燒)

步驟:
1.先產生一個空白的檔案(my.iso)
touch my.iso

2.然後把原始可開機的sysresccd先寫入iso檔內
growisofs -dvd-compat -Z ./my.iso=/path/to/systemrescuecd-x86-0.4.0.iso
(第一次用 -Z ,後面的路徑要自己改掉)

3.最後加入還原用的檔案
growisofs -M my.iso -R -J /path/to/your/files/
(第二次之後用 -M ,可重覆多次,最後的路徑要自己改掉)

這樣就完成我自己要的 iso 檔了。
馬上拿去燒錄,馬上測試,發現真的是可以開機的(至少我的電腦可以)。
而且額外燒進去的檔案就在 /mnt/cdrom/ 裡。
--
其實我把燒完的片子放在WindowXP裡,並沒有看到那些檔案,只看到原始的sysresccd的內容。
不過用它開機真的可以在 /mnt/cdrom/ 裡找到燒進去的檔案。

2008/10/12

唱卡啦ok

很多同事都愛唱卡啦ok。
不久前,有同事騎腳踏車(最近流行騎這個 ^^ )到我家來有提到,
說他正用舊電腦在試卡啦ok的軟體,最後是使用jetktv這套軟體。
其實我有聽過,只是沒有試用過。
這個利用這次的國慶連假,在家試試看。

到jetktv官網(http://www.jetktv.com.tw/)去抓軟體吧(目前是3.0.1Beta版),
安裝時說我缺少了 wmp.dll ...... 因為,我的電腦沒有裝windows media player,
好吧,就為了試卡啦ok去安裝吧......上網抓了 WMP9的版本(因為家裡的電腦還在用win2000)。
移除jetktv,再重新安裝,果然好了(不移除應該也沒關係吧 ^^ )。

新增歌曲,可以利用檔名「語言-性別-姓名-歌名.mpg」的方式拖曳進去,感覺還不錯。
不過,還是用外掛的歌曲管理程式會比較方便一點 ^^ 。
官網上也有說明:http://www.jetktv.com.tw/rewrite.php/read-6.html

不過,因為手邊沒有紅外線遙控器,所以對這套軟體的webservice相當感興趣,
這個webservice就是可以利用瀏覽器,連線到有安裝並啟用jetktv的電腦,
直接用瀏覽器就可以線上對那台電腦作點歌、切歌、查詢……等動作。
想不到作者還自己寫了個web server放在裡面,真是太用心了。(首頁home.jet...就是.html)
預設port 80,可自行修改,特別是有用skype的人應該會有影響吧
(之前有寫到skype預設佔用80/443 port)

--- 分隔 ---

不過,說到卡啦ok就想到之前家裡也買了台點將家,似乎好久都沒打開來唱了,
印象中好像也是可以外接硬碟的方式去新增歌曲的。
找了一下說明書(也找到保固書,原來是2004年買的),
上面有提到要將外接硬碟,分割成primary,格式化成 ext3 的格式,
然後詳細部份就沒提到了(檔案名稱、格式...),真是太簡單了吧,這個說明書...

這時只好靠網路了,用關鍵字「點將家 ext3」,果然找到了很多網頁,
參考了一下,結論就是:
  1. 硬碟切primary,且格式化成ext3。(說明書講的)
  2. 資料匣可用 95、96、97、98、99 (其實可以看出這就是對應到點歌號碼的前2碼)
  3. 影音檔和文字檔命名、說明如下(資料匣95為範例):
    3.1 影音檔:95001.dat (vcd-ntsc格式一定可以,其他我不確定)
    3.2文字檔:95001.info(編碼:UTF-8,網路說共4行,說明如下)
      第一行:95001(很容易懂)
      第二行:歌名(很容易懂)
      第三行:<ENTER>
      第四行:<ENTER>(所以有兩行空白,why? 應該可以打東西吧)
      (不管啦,不過我照做真的可以用點將家外接上去播,編號當然按95001)
  4. 將外接盒接的usb線接到點將家,然後開機,然後......enjoy!。
--
另外:
第一次啟動jetktv時,想要馬上離開,卻發現要密碼,預設密碼是「999999」。
它資料庫的檔案(mdb),也是可以打開看的,密碼是「tmwcmgumbonqd」。

2008/10/02

px , pt 和 cm

想用網頁加CSS來套印一個固定的圖案(底圖相同,上面文字不同),
馬上遇到的問題是,印出來的東西是用 cm,但是電腦裡大都用 px。
cm 能轉換成 px嗎?
到W3C的網站看到的情況是:
像素 px:pixels, or pixel size of a "typical computer display"
英吋 in:inches (1 inch = 2.54 centimeters)
公分 cm:centimeters
 點 pt:points (1 point = 1/72 inch)

所以 cm , in , pt 應該都算是絕對的單位,可是 px 是相對的單位,它會和解析度(DPI)有關。
記得在顯示器內容看過,電腦裡好像是 96 dpi ,那就用 96 dpi 來算好了。

例如:
6pt = 6 * (1/72) = 1/12 inch ,在96dpi(1英吋長度內有96px )的情況下,
1/12 inch = (1/12) * 96 = 8 px (也就是96dpi的情況下 6pt = 8px)。

馬上實驗...用div...放大10倍好了 60pt=80px :
<div style="width:60pt;height:60pt;background-color:red;">60pt的div</div>
<div style="width:80px;height:80px;background-color:green;">80px的div</div>
60pt的div

80px的div

在我的電腦上看起來,好像真的一樣大耶.....太好了。

所以我有一個10cm寬,3cm高的圖案,也可以轉成大概的px(像素)了:
10 cm = 10 / 2.54 ≒ 3.937 (inch) , 3.937 * 96(dpi) ≒ 378 px
3cm = 3/2.54 ≒ 1.1811 (inch) , 1.1811 * 96(dpi) ≒ 113 px
<div style="width:10cm;height:3cm;background-color:red;">10cm * 3cm 的div</div>
<div style="width:378px;height:113px;background-color:green;">378px * 113px的div</div>
10cm * 3cm 的div

378px * 113px的div

嗯,用肉眼看起來是差不多大小的 ^^
--
結論:
在96dpi的情況下,量出公分的值,先除以2.54再除乘以96就可算出大概的px,
也就是把公分的值乘以大約37.8(從96/2.54 得到)就可以把cm換成px了。
不同dpi時只要把96換成其他的值即可。

2008/08/11

下班的路上看見彩虹

也不是什麼特別的事,只是正好在下班騎車的路上,
不算在下雨,但偶爾能感受到有一些雨滴,
頭不經意的往左手邊一轉,看到一道彩虹,有點驚喜。
(這句話同時也告訴我們,太陽在右手邊 ^^ )

正好有帶著相機,就停下來拍張照吧。


嗯.....那個電線....就不要太在意了。

嘉油鐵馬道

20080810
每天上班途中都會經過「嘉油鐵馬道」,但機車是不能騎上去的。
所以一直很好奇它到底是從哪裡通到哪裡?

最近剛買了新的腳踏車,就趁這個機會騎上去看看吧。

從嘉義市開始算的話,是從「世賢路站」(上圖)→「民生南路站」→「新民路站」→「南京路站」→「紅瓦厝站」→「道將圳站」→「鴿溪寮站」(下圖)


這天...這個時間...剛好沒什麼人,正好可以拍個照。


都沒人,放在地上拍一張吧:


我的腳踏車 ^^